打磨的是模具 鑄就的是精神
——讀長篇報告文學《鑄就》
這本書不厚,但內容很厚實。
全國壓鑄模具六成出自北侖;全國前20強的壓鑄模具企業中,北侖占了11位。這個模具之鄉是如何從無到有、從開創到壯大?旭升、臻至、埃利特、愛可森、君靈……這些“精微小器”又是如何鑄就高端品質、打開國際之窗的?本書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從1966年到2020年,從塔峙岙深山到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園區,一代代的模具人,追逐著富裕之夢,他們自己也在時代變遷中蛻變。其中,有勇于開拓、敢于擔當的干部,有堅韌剛毅、逆境上揚的企業家,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動者。是他們,用夢想和雙手打造起模具之鄉!斑\道好,步步踩在了點上”,這句輕描淡寫的話背后,是艱辛漫長的創業創新之路。民運、國運相系,道路正確,方向正確,他們抓住了時機。本書向我們全景式地展示了北侖模具產業的發展之路和模具人的群像。
掩卷沉思,心潮難平。20世紀60年代,這方土地上的人們,長年吃著咸齏,喝著茈花粥,不得已還去“抲松毛”,窮則思變,辦起了第一家小工廠!侗眮龅胤街尽愤@樣記錄當地模具產業誕生時的“全部家當”:“20多平方米的廠房,一臺鉆床、一把老虎鉗,加上一臺砂輪機”。小廠在一窮二白中掙得生機,逐漸成形,步步升級,后來,成燎原之勢,最終打造成了著名的“中國壓鑄模具產業基地”。1973年,中共十大召開,人們為大會話筒中一個膠木開關接觸件是自己廠開的模興奮不已。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2020年3月29日,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關鍵之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浙江,首站到了寧波,在看完世界貨物吞吐量第一的大港后,他走進了北侖靈峰工業社區一家模具生產企業。幾十年滄桑巨變,從這兩個細節的對照中可見一斑。
當下社會,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但工業文明及其精神似乎一直在我們的精神向度之外,工業題材的文學創作滯后,本書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它書寫的不僅是北侖模具工業的榮光和騰飛,更有幾十年所積淀的豐厚的企業文化和人文精神。企業家在困境中相互提攜,創業者身處谷底堅韌不拔,遭逢疫情,企業對工人們的關愛無所不在:績效全勤,發加班工資,額外紅包,還有志愿者給學生補課……商海鏖戰,亦有道義,大疫當前,更見人情、人性之美。這也是北侖模具人共鑄輝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本書作者是兩位資深記者,她們有著新聞工作者特有的敏銳,在敘述所選擇的切入口和細節的抓取上頗見機杼!澳>,就是一切的開始”“你愿意做哪一種鳥兒”“數字化,到底有什么”,一些章節的標題十分吸引眼球。文字平實,語言洗練,又不失輕靈、優美!盁o數鄉土里冒出來的小工廠小作坊,如星星點點的野花裝點著廣闊田野,讓無數卑微‘草根’的致富夢變得如此具體而美麗,又如此觸手可及!庇∠笾辽畹氖顷P于企業家徐旭東的一段描述,“時光就像人生舞臺上悄然切換的幕布,一恍惚一出神間,物換星移。那個一夜之間成為萬元戶興奮地躺在錢上睡覺的小師傅,那個在凄風苦雨中四處討錢發工資的小老板,那個陡然跌到谷底賠得傾家蕩產的倒霉鬼,那個東山再起后重新尋找人生方向的徐老大,和落地窗上的自己重疊在一起,徐旭東一時百感交集!币恍《蔚奈淖指叨雀爬藙摌I者的人生軌跡,勾勒出一幅生動的肖像。
對時事政治和社會現象的關注,使作者的書寫具有高闊的視野,從而縱橫捭闔,收放自如。當敘述1980年陳海倫賺到人生第一桶金時,順便就提到那年8月,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召開,中央提出“鼓勵和扶持個體經濟適當發展,不同經濟形式可同臺競爭,一切守法個體勞動者都應該受到尊重”。而那年年底,19歲的溫州姑娘章華妹領到了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在提到1984年城門模具廠和橫山模具二廠創辦時,洇開筆墨,寫到了鄧小平的第一次南方考察、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立以及當年的風云人物李經緯和步鑫生。作者始終緊貼時代的脈搏書寫,并穿插歷史事件、人文知識,點面結合,讓人讀得興味盎然。
本書最令人動容的是最后一章,寫到新冠肺炎疫情下小微企業的艱難,寫到在復工復產這個浩大工程中所有人的努力。當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家年產值不過1億多元的企業給大家打氣時,每個人的心,更加堅定更加明亮——抱團取暖,去鑄就中國制造的最新模樣!
滄桑巨變,大道如砥。從歷史的輝煌中,我們汲取智慧;在現實的困難中,我們繼續打磨!寧波市委常委、北侖區委書記潘銀浩在薦讀此書時說道:“這本書讓我們收獲了向未來的啟示。在全球經濟下行、后疫情時代大背景下,如何推動‘塊狀經濟’向‘柱狀經濟’轉變,鍛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硬核實力,書中可尋到很強的啟示!